《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新时代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路径探

 
来源: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探索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坐标。新时代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要明确角色定位: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教育公平的促进者、教育信息化的引领者、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者和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先行者。要处理好几种关系,即远程开放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关系、“系统”办学与“开放”办学的关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关系、政策驱动与市场驱动的关系以及直面困境与重拾信心的关系,从而明确发展定位、厘清发展重点、拓宽办学模式、丰富发展途径、保持发展动力、坚定发展自信。结合国家开放大学武汉分部的实践探索了新时代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路径。 1979年2月,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倡导和批准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个地方广播电视大学成立并同时举行开学典礼,掀开了我国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新篇章。2012年7月,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的国家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成为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新征程的起点。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教育事业如何发展?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为我们探索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坐标。 一、新时代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再认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自然地发生,更何况在今天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站在国家开放大学办学40周年的节点,我们有必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国际远程教育发展、信息技术发展、历史发展和自身发展等多维视角出发,再次思考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角色定位问题。 (一)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撑。历史经验表明,光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这并不是“学习型社会”第一次写入党的最高文件。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将其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也都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所不同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是因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迫切需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拥有遍布全国的办学体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面向社会各类有学习需求的人群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其“有教无类、敬学广惠”的教育理念与“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社会高度契合,是当然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责无旁贷地要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力军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国际远程教育发展新趋势:教育公平的促进者 从全球范围看,促进全纳教育与教育公平已经成为远程教育和开放大学新的关注热点(张伟远,等,2017)。我们从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国家也看到这样一些趋势和做法:一是政府基于维护教育公平的考虑,对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出台一系列政策进行鼓励;二是政府和企业强强联手共同发展在线教育,企业投入人力、资金以及先进的技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三是远程教育从边缘步入高等教育的主流,战略性地位得到认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连续7年超过4%,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但毋庸讳言,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供给与人民群众对公平且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也正是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在内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时代背景(李义丰,2018)。与传统面授教育相比,广播电视大学由于采用远程教学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其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网络可以让包括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在内的各类人群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其灵活开放的学习方式可以满足生产一线的劳动者边工作边学习的需求。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要继承和发扬“服务社会成员继续教育这一优良传统”(郝克明,2013),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社区办学,为城市一切学习者,特别是为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农民工、退役士官、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支持服务,成为新时代教育公平的促进者。 (三)信息技术发展新机遇:教育信息化的引领者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开启了迈向智慧社会的新时代。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即是顺应这一趋势的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开放大学作为一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大学,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必将为其高质量发展并努力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引领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广播电视大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伴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利用广播电视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到90年代末利用互联网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再到本世纪国家开放大学成立,定位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始终追踪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并逐渐使其成为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之一。《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教职成〔2016〕2号)明确指出,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应用能力是评估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指标。当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至少在三个方面可以为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提供助力:一是超大规模移动网络用户的兴起使得移动学习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为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增加了动力;二是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远程教与学中的实习实训问题和情境障碍问题,为学生的开放性学习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可以即时、准确地反映在线教与学活动的状态和效果,记录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远程教育教学质量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意味着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施进程中,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要成为教育信息信息化的引领者,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整合分享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灵活开放的学习方式上,还必须深入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使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真正转化为教育者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教学方法的创新,真正转化为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满足,从而有效促进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郝克明,2013)。 (四)历史发展新使命: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者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经过长时间高速发展正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社会快速发展变化要求教育与之相适应,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已经变成自发的需要,终身学习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就中心城市而言,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战略的实施,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呈“井喷式”增长之势:高层次人才需要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一线员工需要增强职业技能,适应岗位要求;普通市民需要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质。学习者因其年龄、性别、职业等的不同,学习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深切期待,这就要求广播电视大学在转型发展期要有所作为,与之适应。 广播电视大学从其产生时起就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不论是担任学历补偿教育的光荣使命,还是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既呼应时代要求,又响应政府号召,为增进教育公平和促进教育大众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说40年来广播电视大学主要是面向在职成人开展继续教育的话,那么,今天广播电视大学要实现转型升级,其关键就是要实现服务面向与办学类型的转变,即转变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教育,成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者,这是新时代赋予开放大学的使命。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在终身学习成为时代潮流、学习者根据学习需求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平台选择并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与服务的当下,专司终身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如何从众多终身教育供给方中脱颖而出(毛丽萍,曹小春,2018),这是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五)自身发展新担当: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探索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作为探索者的作用毋庸置疑。从历史上看,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与时任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思在会面中对英国开放大学的推介不无关系,1979年是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之年。但不可忽视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天津、北京、沈阳、哈尔滨、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就曾经开办过广播电视大学。虽然这些城市电大办学规模不大,办学也存在诸多局限,而且还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但不能否认这些城市电大在我国远程教育发展史上的探索作用。从现实来看,全国44所省级电大,有17所是中心城市电大,占比为38%,是开放大学办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省电大相比,中心城市电大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相对不大,再加上中心城市特别是国家中心城市自身对区域社会存在巨大的辐射和影响力,可作为强力推进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组织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在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整体转型中继续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 二、新时代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新时代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也必然是在矛盾中前行,要处理的关系主要有如下几个: (一)明确办学定位: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远程开放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是远程开放教育存在、发展的基础;远程开放教育要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包括远程开放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远程开放教育应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为开放大学,作为具有强烈社会服务意识的新型大学,必须全方位关注并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学科、专业以及课程建设是大学服务于社会的重要载体,但目前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部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还沿袭普通高校的模式。因此,必须突破常规,大胆改革,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并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形成兼具中心城市与远程教育特点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为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厘清发展重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事物发展过程中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在一定时期,数量和质量交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就高校的发展而言,在学校初创阶段,数量的增长主要体现为规模的扩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一定的数量就谈不上质量;当数量积累到一定阶段时,提高质量就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基本的质量要求,规模的扩张也就毫无意义。内涵发展的关键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英国开放大学在远程教育方面之所以在短短40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对拥有几百年历史的牛津、剑桥等传统名校的赶超,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牢牢把住质量关(郝克明,2013)。他们发展之初就一直努力让公众确信,他们的教学质量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是一致的。英国开放大学虽然对一切学习者开放,但并不因为学习者来源不一、基础不一而改变质量标准,这就意味着英国开放大学的学生虽然起点、水平和能力可能远逊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入学新生,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获得资格证书或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证书时都必须达到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发布的英国高管教育资格框架(FHEQ)规定的水平。虽然我们不主张照搬英国开放大学的质量观,但英国开放大学按照大学定位建设自身、树立质量信誉的经验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今天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从规模上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就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而言,近3年学历教育招生人数从5,000多人上升到8,000多人。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而且是更重要的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有16次提到“质量”一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坚持质量第一,实现“宽进严出”是开放大学办学的基本原则。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这是一条铁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质量的代价来换取规模的扩大。在电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处理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关系时,必须摒弃低端扩张思维,扭住人才培养质量这个关键环节,在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模式等方面做出符合社会需求、反映时代特征的改革和调整。因为没有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就没有广播电视大学的成功转型。 (三)拓宽办学模式:立足“系统”办学,实现“开放”办学 “系统”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突出优势和重要特征,“开放”是开放大学的本质属性和核心理念。在办学模式的选择上,二者并行不悖。既要坚持系统办学的传统优势,又要坚定不移推动开放办学。之所以要坚持系统办学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我国广播电视大学“之所以能够在国际远程开放教育领域独树一帜,正是源于系统的强大支撑”(胡继明,2013)。电大系统几十年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和经验积累是国内任何一种办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其二,在各级电大的基础上组建开放大学,是中国推进终身学习的重大战略举措。开放大学坚持系统办学模式,这既是“互联网+”的优势,也是提高办学质量、降低办学成本的经营之道。之所以要坚定不移地开放办学也有两方面原因:其一,系统办学因其封闭性而存在一些局限。由于其教学管理与运行主要依靠系统内部,以至于今日在不少地区社会公众甚至政府部门对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情况都了解甚少,这显然难以得到社会的有效支持。再加上广播电视大学长期受国家政策扶持,对诸如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建设等涉及自身发展的重大问题缺乏足够的审视与深刻的反思,造成其办学活力不足,竞争意识不强,显然难以应对当下激烈的教育竞争。其二,广播电视大学有“开放”的办学基因。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社区、面向农村的办学定位,与开放的时间、开放的空间、开放的教育对象以及开放的教育方式,决定了中心城市开放大学必须走与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的道路。在依靠系统办学的基础上,与政府机构、普通高校、区域内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四)丰富发展途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 大学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如果说人才培养主要靠学历教育来实现的话,那么社会服务则主要是靠非学历教育来实现。在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广播电视大学主要以开展学历教育为主,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起着学历补偿教育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特别是中心城市,学历教育人数更有可能逐年减少。再加上自学考试、普通高校网络教育的竞争,电大学历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还要不要办学历教育?办,如何办?不办,办学空间又在何处? 《教育部关于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批复》明确要求国家开放大学“坚持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是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开放大学与普通高校“错位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明确指出,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虽然目前从趋势上看,应届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继续教育的相对生源确实在减少,但在广大的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部队营房、居民社区,我国数亿劳动大军中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绝对人数还是相当多,他们是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需求者或者潜在需求者。因此,广播电视大学有责任有义务也有空间有条件继续发挥学历教育的办学职能。只是学历教育不能继续简单移植普通高校的做法,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和学习者的需要。当然,着眼于未来,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学历教育的补偿教育功能逐渐消失,面对终身学习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非学历教育的空间必将越来越广阔。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必须实现从只注重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转变。 (五)保持发展动力:政策与市场双驱动 回顾广播电视大学40年的发展历程,期间经历了数次起落。得益于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批示,广播电视大学自诞生之初就备受国家政策扶持。因应“文化大革命”后学历补偿教育的巨大需求,再加上自行组织入学考试的政策支持,创办初期的广播电视大学发展迅速,但这种喜人的态势在1986年戛然而止。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在内的成人高等教育进入整顿调整阶段,“自学视听生”“单科生”等停招,广播电视大学只能通过全国成人高考和普通高考并按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招生,办学规模开始持续缩小,不少基层电大陷入生存困境。在此困境下,广播电视大学积极争取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鹏同志的支持,得以从普通高考生源中招收并开办“普通专科班”,直至2006年停止招生。在1995年秋季又争取到招收“注册视听生”政策,在“注册视听生”规模萎缩之后,又争取到“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来拉动新一轮发展。如果说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过于依赖外部政策供给的话,因为自身内生动力不足给后续发展带来成长的困惑和危机。基于此,广播电视大学在转型过程中,一方面要争取政策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寻求自己的内生动力。如果说诞生之初的广播电视大学还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更多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那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就应该更多地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其发展动力应该更多来自市场,来自自身改革,而不是一味寻求政策支持。 (六)坚定发展自信:直面困境重拾信心 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广播电视大学40年的曲折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迈步在转型开放大学的道路上,我们既要直面困境,同时更要重拾信心。我们当下的困境,既有来自外部的原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远程开放教育不再是开放大学特有的属性和功能,也不再是部分高校试点的领域,所有机构都可以参与在线教育,教育市场的开放性越来越强”(陈丽,等,2017)。大量的企业大学、民办机构参与在线教育市场,其服务的针对性、灵活性更强。如果我们仍然以传统的方式提供服务,不推动办学体制机制的改变,将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我们当下的困境也有内部原因,广播电视大学过去以“五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组织管理,即课程名称、教学大纲、教材、命题和评分标准都是统一的。虽然这种做法在客观上保证了整个办学体系的教学质量,但应该说这顺应的是工业化时代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随着信息社会、智慧社会的到来,学习者的构成越来越多元,学习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这种统一和标准化的教学组织方式显然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还有诸如开放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与系统凝聚力问题,优质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问题,专业课程建设问题,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等等。我们必须直面所有这些问题和挑战,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三、新时代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索——来自国家开放大学武汉分部的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在经济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2年,武汉市经济总量超过8,000亿元,重回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十位,这是在经济总量居全国排位第10~20名22年之后的弯道超越。2014年,武汉市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排在全国第八位,成为中部地区首个突破万亿的城市。201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支持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大武汉实现全面复兴。与全国电大一样,顺应改革开放时代之需而创办的武汉电大,从开展成人学历补偿教育、注册视听生、普通专科生到远程开放教育试点,再到2012年获准为“国家开放大学武汉分部”至今,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始终坚持“面向行业、面向基层、面向社区乡村”的办学方向,为武汉市培养本、专科毕业生20余万人,提供各类培训70万人次,对武汉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贡献度为4%,为武汉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益于学校兼有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和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两块牌子,开放教育、高职教育实现了资源共享、融通发展。目前,学校高职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5万人,开放教育注册学生规模稳定在3万人左右,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国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开放大学的探索之路也逐渐清晰。 (一)图“变”,凝聚共识,明确转型发展之路 当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广东等开放大学与国家开放大学先后挂牌成立的时候,武汉电大也曾有过压力与困惑。与此同时,学校也在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学校另一块牌子的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已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当时国家骨干校建设任务紧迫而繁重,社会上甚至教职工当中都存在电大教育还办不办的质疑。办,又该如何转型?经过几轮的教职工思想研讨,全校上下深刻认识到:武汉电大转型武汉开放大学,是构建武汉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满足全体市民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顺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世界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同时也符合武汉电大自身发展的需要。由广播电视大学改为开放大学,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重大的历史转型。这次转型是武汉电大实现弯道超越的重大机遇,必须坚决抓住。从武汉广播电视大学转型武汉开放大学的核心点,就是从以面向在职成人学历补偿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转型为面向全体市民的终身教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这样的发展思路:以建成具有中心城市特色的国内一流开放大学为目标,以促进学习型武汉建设为宗旨,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一手抓学历教育的质量提升,突出广播电视大学面向成人的职业教育转型;一手抓非学历教育的功能拓展,突出广播电视大学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转型。 (二)图“革”,跨界融合,细化转型发展之策 1.探索与行业企业合作,开放办学系统,激发办学活力 牢固树立“开放办学”理念,在坚持系统办学的基础上,广泛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力促体制机制创新,办学活力不断激发。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探索集团化办学。先后牵头成立湖北省信息技术、武汉电子信息、武汉智能制造等6个职教集团,汇聚企业成员161家,形成学校和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合作体系。二是联手行业企业育人。吸纳武汉市软件行业协会、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独立零售商联盟(IGA)等十多个协会或行业组织参与办学,武汉华中数控、武商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参与单位、学校发展智库成员。一批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建设专业课程、开展教学实训等活动,成为指导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力量。三是凝聚系统力量办学。2017年启动武汉电大示范性分校(教学点)建设项目,计划用2~3年时间,建设一批示范性分校(教学点),提供建设资金560万元。 2.探索与高职教育融合,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广播电视大学长期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对培养职业技能重视不够。因此,借鉴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转型,武汉电大积极推进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适应区域产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紧紧围绕武汉市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了软件技术、智能制造、物联网应用技术、连锁经营管理以及汽车类专业5个重点优势专业(群)。二是突出职业能力导向,重构课程体系。按照“课程设置与岗位工作对接”的思路,与行业企业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基于行业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三是健全实习实训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联手企业建设适应课岗对接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完善和建成校内实训基地57个,升级改造实训室等210余间,实验实训室场地面积达到4万余平方米,有数千台先进计算机投入使用。探索虚拟课堂与实训基地相结合,建成环境化工3D仿真中心、虚拟焊接等实训中心。四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六网融通”培养模式初见成效。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十百千”工程,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体现地方特色与学校特色的“武汉文化概论”“模具设计制造”等12门课程获评国家开放大学精品课程。五是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保障培养质量。以教学检查、专项督导、质量因子、质量报告、课程评价、专项培训等工作为基础,全面监管办学体系质量,重点加强线上学习和实践教学等环节的质量监控。与麦可思公司等第三方评价机构合作,开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形成以学校自我监控与完善为核心,集政府引导与评估、社会和行业企业监督与评价为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探索与社区教育融合,拓展非学历教育空间,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借助学校作为武汉市继续教育中心、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武汉中心和武汉终身学习网和数字化校园网“两网两心”的优势,充分发挥武汉市社区教育学院的龙头和纽带作用,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渠道的培训,服务学习型武汉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依托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应用技术等5个协同创新中心,紧扣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建设长江新城、长江主轴战略;紧贴光谷高新技术发展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高新技能技术培训,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依托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计算机智能化特许考试站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武汉市普通话培训测试站等,面向社会成员开展技能鉴定培训,近3年年均提供非学历教育培训和考试服务5万人次以上。三是依托社区教育学院,开发培育各类人群培训项目。年均培训1,000多名社区工作者,促使每年30%市民进入终身学习大学堂;持续开展复员军人岗前培训、教师培训等,为武汉市水务集团、武汉长江隧道建设有限公司等89家企业及基层水厂一线治水供水技术骨干提供培训服务,为大型零售企业、医院、公安系统、“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残疾人教育计划等开展培训超10万人次;举办“武汉市社区青少年兴趣求知”培训,开办“幸福生活大讲堂”系列讲座,与武汉市妇联一道推进“精彩人生女性终身学习计划”,不断推进社区教育朝专业化、系统化、特色化方向迈进。2016年,学校荣获中国现代远程教育(1998—2016)“终身教育特别贡献奖”。四是牵头承接教育部和国家开放大学立项的学分银行项目,开展软件技术专业认证单元(标准)制定与应用,试点学分成果积累与转换,开展学分银行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筹建武汉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和学习成果转换枢纽,助力武汉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三)图“优”,重点发力,夯实转型发展之基 作为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高校,武汉电大以平台建设、资源建设、队伍建设为重点,力促信息技术与教育科学深度融合,不断夯实转型发展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搭平台。以“两网两心”建设为抓手,支撑电大转型改革创新。智慧校园网达到万兆核心、千兆桌面、无线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出口带宽超过10G、接入信息点2万多个的标准;扩容改造数据中心机房,建成超过400核CPU、7TB内存、130TB存储的校园私有云;上线60个虚拟化应用服务,使用存储空间达到100TB。升级改造武汉终身学习网,支持App、微信、手机、PC等多形式、多终端学习模式,为城市居民在线学习提供多种支持服务。二是建资源。打造优质课程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建设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校参与或主持6个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建设88门在线开放课程。获批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武汉研发基地,建成学习网资源容量达7TB、课程9,000余门、视频资源总时长达5,000小时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库。落实课程资源应用举措,改善教学生态,搭建基于流媒体技术的远程交互学习模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能力,提升社会学习者综合素养。三是强队伍。坚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开展师德师风考核;建立教师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参加境内外各类专项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素养、信息化教学水平以及课程教学管理能力;注重打造双师队伍,深入贯彻落实教师企业锻炼工作,将教师企业锻炼纳入《教师发展标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显著提高;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校内领军人才队伍得到壮大,青年教师成长迅速。现有教授(正高工)41人,其中三级以上教授7人,享受市级以上政府津贴专家9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3名,省市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名,湖北省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带头人1名,武汉市技能大师1名,武汉市学科带头人22名,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54名。青年教师在国家、省、市职业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中频获大奖。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将符合学校需要、热心职业教育的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吸纳到学校兼职教师队伍资源库中,目前兼职教师达到600人,其中11人被确定为楚天技能名师。 (四)图“新”,育人为本,共创转型发展之魂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同样是学校的灵魂,是推动学校前进持久的动力。转型期武汉电大在总结提炼办学历史积淀成果的基础上,又通过发展创新赋予开放大学文化新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文化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国家开放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增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氛围。一方面做好思政课程建设。党委书记亲自担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责任教师,带头主讲视频直播课,开展基于云教室的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凸显,深受学生欢迎。另一方面做好课程思政。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比如工科类教师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文科类教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二是成立文化传承工作室,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普及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与建筑、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合作,创作出书签、丝巾、插画等一系列以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武汉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为主题的作品。三是加强体系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品牌特色。搭建学生社团平台,服务人群、奉献社会,毕业于武汉电大并供职于武汉电大的全国道德模范董明所倡导发起的爱心志愿者服务团队成为武汉这座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名片。开展创业大赛、“我的学习故事”演讲大赛、杰出校友征集、国家安全教育系列活动等活动,进一步凝聚系统力量。 四、小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不断地在改革中发展、在曲折中奋进。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历程中,往往会有某一类教育率先改革,引领发展。如果说本世纪至今独领教育改革创新风骚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话,那么,我们相信,根植学习型社会、浸润开放理念、集聚信息技术优势的开放大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二十年内将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排头兵,这也是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目标。 陈丽,郑勤华,林世员.2017.“互联网+”时代中国开放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1):15-20. 郝克明.2013.开放大学:我国新型大学的诞生与思考[J].天津电大学报(1):1-5. 胡继明.2013.新时期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反思与再造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6):1-5. 李义丰.2018.新时代开放大学的使命与担当[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4):9-13. 毛丽萍,曹小春.2018.新时代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探析[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5):76-80. 张伟远,谢青松,王晓霞.2017.国际视野中开放大学的最新发展和关注热点[J].远程教育杂志(4):66-76. 邹莉,硕士,副教授,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处长(430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探索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坐标。新时代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要明确角色定位: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教育公平的促进者、教育信息化的引领者、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者和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先行者。要处理好几种关系,即远程开放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关系、“系统”办学与“开放”办学的关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关系、政策驱动与市场驱动的关系以及直面困境与重拾信心的关系,从而明确发展定位、厘清发展重点、拓宽办学模式、丰富发展途径、保持发展动力、坚定发展自信。结合国家开放大学武汉分部的实践探索了新时代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路径。 1979年2月,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倡导和批准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个地方广播电视大学成立并同时举行开学典礼,掀开了我国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新篇章。2012年7月,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的国家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成为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新征程的起点。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教育事业如何发展?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为我们探索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坐标。一、新时代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再认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自然地发生,更何况在今天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站在国家开放大学办学40周年的节点,我们有必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国际远程教育发展、信息技术发展、历史发展和自身发展等多维视角出发,再次思考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角色定位问题。(一)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撑。历史经验表明,光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这并不是“学习型社会”第一次写入党的最高文件。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将其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也都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所不同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是因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迫切需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拥有遍布全国的办学体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面向社会各类有学习需求的人群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其“有教无类、敬学广惠”的教育理念与“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社会高度契合,是当然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责无旁贷地要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力军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二)国际远程教育发展新趋势:教育公平的促进者从全球范围看,促进全纳教育与教育公平已经成为远程教育和开放大学新的关注热点(张伟远,等,2017)。我们从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国家也看到这样一些趋势和做法:一是政府基于维护教育公平的考虑,对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出台一系列政策进行鼓励;二是政府和企业强强联手共同发展在线教育,企业投入人力、资金以及先进的技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三是远程教育从边缘步入高等教育的主流,战略性地位得到认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连续7年超过4%,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但毋庸讳言,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供给与人民群众对公平且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也正是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在内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时代背景(李义丰,2018)。与传统面授教育相比,广播电视大学由于采用远程教学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其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网络可以让包括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在内的各类人群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其灵活开放的学习方式可以满足生产一线的劳动者边工作边学习的需求。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要继承和发扬“服务社会成员继续教育这一优良传统”(郝克明,2013),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社区办学,为城市一切学习者,特别是为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农民工、退役士官、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支持服务,成为新时代教育公平的促进者。(三)信息技术发展新机遇:教育信息化的引领者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开启了迈向智慧社会的新时代。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即是顺应这一趋势的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开放大学作为一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大学,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必将为其高质量发展并努力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引领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广播电视大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伴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利用广播电视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到90年代末利用互联网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再到本世纪国家开放大学成立,定位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始终追踪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并逐渐使其成为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之一。《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教职成〔2016〕2号)明确指出,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应用能力是评估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指标。当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至少在三个方面可以为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提供助力:一是超大规模移动网络用户的兴起使得移动学习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为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增加了动力;二是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远程教与学中的实习实训问题和情境障碍问题,为学生的开放性学习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可以即时、准确地反映在线教与学活动的状态和效果,记录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远程教育教学质量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意味着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施进程中,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要成为教育信息信息化的引领者,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整合分享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灵活开放的学习方式上,还必须深入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使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真正转化为教育者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教学方法的创新,真正转化为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满足,从而有效促进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郝克明,2013)。(四)历史发展新使命: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者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经过长时间高速发展正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社会快速发展变化要求教育与之相适应,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已经变成自发的需要,终身学习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就中心城市而言,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战略的实施,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呈“井喷式”增长之势:高层次人才需要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一线员工需要增强职业技能,适应岗位要求;普通市民需要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质。学习者因其年龄、性别、职业等的不同,学习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深切期待,这就要求广播电视大学在转型发展期要有所作为,与之适应。广播电视大学从其产生时起就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不论是担任学历补偿教育的光荣使命,还是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既呼应时代要求,又响应政府号召,为增进教育公平和促进教育大众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说40年来广播电视大学主要是面向在职成人开展继续教育的话,那么,今天广播电视大学要实现转型升级,其关键就是要实现服务面向与办学类型的转变,即转变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教育,成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者,这是新时代赋予开放大学的使命。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在终身学习成为时代潮流、学习者根据学习需求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平台选择并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与服务的当下,专司终身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如何从众多终身教育供给方中脱颖而出(毛丽萍,曹小春,2018),这是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五)自身发展新担当: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探索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作为探索者的作用毋庸置疑。从历史上看,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与时任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思在会面中对英国开放大学的推介不无关系,1979年是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之年。但不可忽视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天津、北京、沈阳、哈尔滨、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就曾经开办过广播电视大学。虽然这些城市电大办学规模不大,办学也存在诸多局限,而且还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但不能否认这些城市电大在我国远程教育发展史上的探索作用。从现实来看,全国44所省级电大,有17所是中心城市电大,占比为38%,是开放大学办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省电大相比,中心城市电大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相对不大,再加上中心城市特别是国家中心城市自身对区域社会存在巨大的辐射和影响力,可作为强力推进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组织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在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整体转型中继续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二、新时代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新时代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也必然是在矛盾中前行,要处理的关系主要有如下几个:(一)明确办学定位: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远程开放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是远程开放教育存在、发展的基础;远程开放教育要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包括远程开放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远程开放教育应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为开放大学,作为具有强烈社会服务意识的新型大学,必须全方位关注并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学科、专业以及课程建设是大学服务于社会的重要载体,但目前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部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还沿袭普通高校的模式。因此,必须突破常规,大胆改革,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并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形成兼具中心城市与远程教育特点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为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二)厘清发展重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事物发展过程中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在一定时期,数量和质量交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就高校的发展而言,在学校初创阶段,数量的增长主要体现为规模的扩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一定的数量就谈不上质量;当数量积累到一定阶段时,提高质量就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基本的质量要求,规模的扩张也就毫无意义。内涵发展的关键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英国开放大学在远程教育方面之所以在短短40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对拥有几百年历史的牛津、剑桥等传统名校的赶超,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牢牢把住质量关(郝克明,2013)。他们发展之初就一直努力让公众确信,他们的教学质量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是一致的。英国开放大学虽然对一切学习者开放,但并不因为学习者来源不一、基础不一而改变质量标准,这就意味着英国开放大学的学生虽然起点、水平和能力可能远逊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入学新生,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获得资格证书或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证书时都必须达到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发布的英国高管教育资格框架(FHEQ)规定的水平。虽然我们不主张照搬英国开放大学的质量观,但英国开放大学按照大学定位建设自身、树立质量信誉的经验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借鉴。今天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从规模上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就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而言,近3年学历教育招生人数从5,000多人上升到8,000多人。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而且是更重要的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有16次提到“质量”一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坚持质量第一,实现“宽进严出”是开放大学办学的基本原则。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这是一条铁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质量的代价来换取规模的扩大。在电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处理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关系时,必须摒弃低端扩张思维,扭住人才培养质量这个关键环节,在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模式等方面做出符合社会需求、反映时代特征的改革和调整。因为没有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就没有广播电视大学的成功转型。(三)拓宽办学模式:立足“系统”办学,实现“开放”办学“系统”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突出优势和重要特征,“开放”是开放大学的本质属性和核心理念。在办学模式的选择上,二者并行不悖。既要坚持系统办学的传统优势,又要坚定不移推动开放办学。之所以要坚持系统办学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我国广播电视大学“之所以能够在国际远程开放教育领域独树一帜,正是源于系统的强大支撑”(胡继明,2013)。电大系统几十年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和经验积累是国内任何一种办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其二,在各级电大的基础上组建开放大学,是中国推进终身学习的重大战略举措。开放大学坚持系统办学模式,这既是“互联网+”的优势,也是提高办学质量、降低办学成本的经营之道。之所以要坚定不移地开放办学也有两方面原因:其一,系统办学因其封闭性而存在一些局限。由于其教学管理与运行主要依靠系统内部,以至于今日在不少地区社会公众甚至政府部门对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情况都了解甚少,这显然难以得到社会的有效支持。再加上广播电视大学长期受国家政策扶持,对诸如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建设等涉及自身发展的重大问题缺乏足够的审视与深刻的反思,造成其办学活力不足,竞争意识不强,显然难以应对当下激烈的教育竞争。其二,广播电视大学有“开放”的办学基因。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社区、面向农村的办学定位,与开放的时间、开放的空间、开放的教育对象以及开放的教育方式,决定了中心城市开放大学必须走与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的道路。在依靠系统办学的基础上,与政府机构、普通高校、区域内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四)丰富发展途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大学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如果说人才培养主要靠学历教育来实现的话,那么社会服务则主要是靠非学历教育来实现。在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广播电视大学主要以开展学历教育为主,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起着学历补偿教育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特别是中心城市,学历教育人数更有可能逐年减少。再加上自学考试、普通高校网络教育的竞争,电大学历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还要不要办学历教育?办,如何办?不办,办学空间又在何处?《教育部关于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批复》明确要求国家开放大学“坚持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是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开放大学与普通高校“错位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明确指出,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虽然目前从趋势上看,应届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继续教育的相对生源确实在减少,但在广大的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部队营房、居民社区,我国数亿劳动大军中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绝对人数还是相当多,他们是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需求者或者潜在需求者。因此,广播电视大学有责任有义务也有空间有条件继续发挥学历教育的办学职能。只是学历教育不能继续简单移植普通高校的做法,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和学习者的需要。当然,着眼于未来,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学历教育的补偿教育功能逐渐消失,面对终身学习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非学历教育的空间必将越来越广阔。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必须实现从只注重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转变。(五)保持发展动力:政策与市场双驱动回顾广播电视大学40年的发展历程,期间经历了数次起落。得益于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批示,广播电视大学自诞生之初就备受国家政策扶持。因应“文化大革命”后学历补偿教育的巨大需求,再加上自行组织入学考试的政策支持,创办初期的广播电视大学发展迅速,但这种喜人的态势在1986年戛然而止。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在内的成人高等教育进入整顿调整阶段,“自学视听生”“单科生”等停招,广播电视大学只能通过全国成人高考和普通高考并按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招生,办学规模开始持续缩小,不少基层电大陷入生存困境。在此困境下,广播电视大学积极争取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鹏同志的支持,得以从普通高考生源中招收并开办“普通专科班”,直至2006年停止招生。在1995年秋季又争取到招收“注册视听生”政策,在“注册视听生”规模萎缩之后,又争取到“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来拉动新一轮发展。如果说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过于依赖外部政策供给的话,因为自身内生动力不足给后续发展带来成长的困惑和危机。基于此,广播电视大学在转型过程中,一方面要争取政策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寻求自己的内生动力。如果说诞生之初的广播电视大学还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更多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那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就应该更多地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其发展动力应该更多来自市场,来自自身改革,而不是一味寻求政策支持。(六)坚定发展自信:直面困境重拾信心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广播电视大学40年的曲折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迈步在转型开放大学的道路上,我们既要直面困境,同时更要重拾信心。我们当下的困境,既有来自外部的原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远程开放教育不再是开放大学特有的属性和功能,也不再是部分高校试点的领域,所有机构都可以参与在线教育,教育市场的开放性越来越强”(陈丽,等,2017)。大量的企业大学、民办机构参与在线教育市场,其服务的针对性、灵活性更强。如果我们仍然以传统的方式提供服务,不推动办学体制机制的改变,将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我们当下的困境也有内部原因,广播电视大学过去以“五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组织管理,即课程名称、教学大纲、教材、命题和评分标准都是统一的。虽然这种做法在客观上保证了整个办学体系的教学质量,但应该说这顺应的是工业化时代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随着信息社会、智慧社会的到来,学习者的构成越来越多元,学习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这种统一和标准化的教学组织方式显然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还有诸如开放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与系统凝聚力问题,优质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问题,专业课程建设问题,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等等。我们必须直面所有这些问题和挑战,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三、新时代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索——来自国家开放大学武汉分部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在经济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2年,武汉市经济总量超过8,000亿元,重回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十位,这是在经济总量居全国排位第10~20名22年之后的弯道超越。2014年,武汉市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排在全国第八位,成为中部地区首个突破万亿的城市。201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支持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大武汉实现全面复兴。与全国电大一样,顺应改革开放时代之需而创办的武汉电大,从开展成人学历补偿教育、注册视听生、普通专科生到远程开放教育试点,再到2012年获准为“国家开放大学武汉分部”至今,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始终坚持“面向行业、面向基层、面向社区乡村”的办学方向,为武汉市培养本、专科毕业生20余万人,提供各类培训70万人次,对武汉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贡献度为4%,为武汉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益于学校兼有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和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两块牌子,开放教育、高职教育实现了资源共享、融通发展。目前,学校高职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5万人,开放教育注册学生规模稳定在3万人左右,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国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开放大学的探索之路也逐渐清晰。(一)图“变”,凝聚共识,明确转型发展之路当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广东等开放大学与国家开放大学先后挂牌成立的时候,武汉电大也曾有过压力与困惑。与此同时,学校也在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学校另一块牌子的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已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当时国家骨干校建设任务紧迫而繁重,社会上甚至教职工当中都存在电大教育还办不办的质疑。办,又该如何转型?经过几轮的教职工思想研讨,全校上下深刻认识到:武汉电大转型武汉开放大学,是构建武汉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满足全体市民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顺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世界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同时也符合武汉电大自身发展的需要。由广播电视大学改为开放大学,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重大的历史转型。这次转型是武汉电大实现弯道超越的重大机遇,必须坚决抓住。从武汉广播电视大学转型武汉开放大学的核心点,就是从以面向在职成人学历补偿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转型为面向全体市民的终身教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这样的发展思路:以建成具有中心城市特色的国内一流开放大学为目标,以促进学习型武汉建设为宗旨,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一手抓学历教育的质量提升,突出广播电视大学面向成人的职业教育转型;一手抓非学历教育的功能拓展,突出广播电视大学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转型。(二)图“革”,跨界融合,细化转型发展之策1.探索与行业企业合作,开放办学系统,激发办学活力牢固树立“开放办学”理念,在坚持系统办学的基础上,广泛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力促体制机制创新,办学活力不断激发。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探索集团化办学。先后牵头成立湖北省信息技术、武汉电子信息、武汉智能制造等6个职教集团,汇聚企业成员161家,形成学校和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合作体系。二是联手行业企业育人。吸纳武汉市软件行业协会、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独立零售商联盟(IGA)等十多个协会或行业组织参与办学,武汉华中数控、武商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参与单位、学校发展智库成员。一批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建设专业课程、开展教学实训等活动,成为指导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力量。三是凝聚系统力量办学。2017年启动武汉电大示范性分校(教学点)建设项目,计划用2~3年时间,建设一批示范性分校(教学点),提供建设资金560万元。2.探索与高职教育融合,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广播电视大学长期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对培养职业技能重视不够。因此,借鉴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转型,武汉电大积极推进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适应区域产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紧紧围绕武汉市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了软件技术、智能制造、物联网应用技术、连锁经营管理以及汽车类专业5个重点优势专业(群)。二是突出职业能力导向,重构课程体系。按照“课程设置与岗位工作对接”的思路,与行业企业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基于行业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三是健全实习实训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联手企业建设适应课岗对接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完善和建成校内实训基地57个,升级改造实训室等210余间,实验实训室场地面积达到4万余平方米,有数千台先进计算机投入使用。探索虚拟课堂与实训基地相结合,建成环境化工3D仿真中心、虚拟焊接等实训中心。四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六网融通”培养模式初见成效。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十百千”工程,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体现地方特色与学校特色的“武汉文化概论”“模具设计制造”等12门课程获评国家开放大学精品课程。五是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保障培养质量。以教学检查、专项督导、质量因子、质量报告、课程评价、专项培训等工作为基础,全面监管办学体系质量,重点加强线上学习和实践教学等环节的质量监控。与麦可思公司等第三方评价机构合作,开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形成以学校自我监控与完善为核心,集政府引导与评估、社会和行业企业监督与评价为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3.探索与社区教育融合,拓展非学历教育空间,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借助学校作为武汉市继续教育中心、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武汉中心和武汉终身学习网和数字化校园网“两网两心”的优势,充分发挥武汉市社区教育学院的龙头和纽带作用,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渠道的培训,服务学习型武汉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依托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应用技术等5个协同创新中心,紧扣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建设长江新城、长江主轴战略;紧贴光谷高新技术发展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高新技能技术培训,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依托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计算机智能化特许考试站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武汉市普通话培训测试站等,面向社会成员开展技能鉴定培训,近3年年均提供非学历教育培训和考试服务5万人次以上。三是依托社区教育学院,开发培育各类人群培训项目。年均培训1,000多名社区工作者,促使每年30%市民进入终身学习大学堂;持续开展复员军人岗前培训、教师培训等,为武汉市水务集团、武汉长江隧道建设有限公司等89家企业及基层水厂一线治水供水技术骨干提供培训服务,为大型零售企业、医院、公安系统、“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残疾人教育计划等开展培训超10万人次;举办“武汉市社区青少年兴趣求知”培训,开办“幸福生活大讲堂”系列讲座,与武汉市妇联一道推进“精彩人生女性终身学习计划”,不断推进社区教育朝专业化、系统化、特色化方向迈进。2016年,学校荣获中国现代远程教育(1998—2016)“终身教育特别贡献奖”。四是牵头承接教育部和国家开放大学立项的学分银行项目,开展软件技术专业认证单元(标准)制定与应用,试点学分成果积累与转换,开展学分银行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筹建武汉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和学习成果转换枢纽,助力武汉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三)图“优”,重点发力,夯实转型发展之基作为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高校,武汉电大以平台建设、资源建设、队伍建设为重点,力促信息技术与教育科学深度融合,不断夯实转型发展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搭平台。以“两网两心”建设为抓手,支撑电大转型改革创新。智慧校园网达到万兆核心、千兆桌面、无线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出口带宽超过10G、接入信息点2万多个的标准;扩容改造数据中心机房,建成超过400核CPU、7TB内存、130TB存储的校园私有云;上线60个虚拟化应用服务,使用存储空间达到100TB。升级改造武汉终身学习网,支持App、微信、手机、PC等多形式、多终端学习模式,为城市居民在线学习提供多种支持服务。二是建资源。打造优质课程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建设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校参与或主持6个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建设88门在线开放课程。获批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武汉研发基地,建成学习网资源容量达7TB、课程9,000余门、视频资源总时长达5,000小时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库。落实课程资源应用举措,改善教学生态,搭建基于流媒体技术的远程交互学习模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能力,提升社会学习者综合素养。三是强队伍。坚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开展师德师风考核;建立教师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参加境内外各类专项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素养、信息化教学水平以及课程教学管理能力;注重打造双师队伍,深入贯彻落实教师企业锻炼工作,将教师企业锻炼纳入《教师发展标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显著提高;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校内领军人才队伍得到壮大,青年教师成长迅速。现有教授(正高工)41人,其中三级以上教授7人,享受市级以上政府津贴专家9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3名,省市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名,湖北省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带头人1名,武汉市技能大师1名,武汉市学科带头人22名,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54名。青年教师在国家、省、市职业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中频获大奖。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将符合学校需要、热心职业教育的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吸纳到学校兼职教师队伍资源库中,目前兼职教师达到600人,其中11人被确定为楚天技能名师。(四)图“新”,育人为本,共创转型发展之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同样是学校的灵魂,是推动学校前进持久的动力。转型期武汉电大在总结提炼办学历史积淀成果的基础上,又通过发展创新赋予开放大学文化新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文化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国家开放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增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氛围。一方面做好思政课程建设。党委书记亲自担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责任教师,带头主讲视频直播课,开展基于云教室的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凸显,深受学生欢迎。另一方面做好课程思政。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比如工科类教师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文科类教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二是成立文化传承工作室,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普及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与建筑、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合作,创作出书签、丝巾、插画等一系列以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武汉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为主题的作品。三是加强体系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品牌特色。搭建学生社团平台,服务人群、奉献社会,毕业于武汉电大并供职于武汉电大的全国道德模范董明所倡导发起的爱心志愿者服务团队成为武汉这座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名片。开展创业大赛、“我的学习故事”演讲大赛、杰出校友征集、国家安全教育系列活动等活动,进一步凝聚系统力量。四、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不断地在改革中发展、在曲折中奋进。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历程中,往往会有某一类教育率先改革,引领发展。如果说本世纪至今独领教育改革创新风骚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话,那么,我们相信,根植学习型社会、浸润开放理念、集聚信息技术优势的开放大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二十年内将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排头兵,这也是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目标。[参考文献]陈丽,郑勤华,林世员.2017.“互联网+”时代中国开放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1):15-20.郝克明.2013.开放大学:我国新型大学的诞生与思考[J].天津电大学报(1):1-5.胡继明.2013.新时期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反思与再造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6):1-5.李义丰.2018.新时代开放大学的使命与担当[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4):9-13.毛丽萍,曹小春.2018.新时代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探析[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5):76-80.张伟远,谢青松,王晓霞.2017.国际视野中开放大学的最新发展和关注热点[J].远程教育杂志(4):66-76. 邹莉,硕士,副教授,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处长(430000)。


文章来源: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网址: http://zqgbdsdxx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3093.shtml


上一篇: 国际视野下的开放教育理念与实践
下一篇: 心血管系统疾病论文_《医学争鸣》2022年1月起更名为《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